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【書摘】自我保護:繼續當個小孩

有些人不想長大,只想一直當個小孩。他們會仰賴其他人,期望這些人可以引領他們過一生。這些人可能是伴侶,也可能是父母。

事實上,不想脫離父母自立門戶的人其實不在少數。他們不相信自己能走出自己的路;他們覺得,對於重要的事,自己還是得依從父母或他人的許可。他們的內在陰鬱小孩沒有勇氣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;他覺得自己渺小,衹能依賴他人。此外,脫離父母或伴侶的掌控自作主張,這種想法也會讓他們產生罪惡感。

要仰賴父母和他們的判斷,並不必然需要與父母關係良好。#某些完全不再和自己父母接觸的人#同樣也會遵照父母的規定行事#因為那些預定早已被他們所內化

我還記得有位男性案主哈拉德,他在內心深處十分抗拒自己的父母,因為他們給了他一個極為不快樂的童年,他住在離父母上百公里遠的地方,雙方鮮少見面。儘管如此,他幾乎百分之百認同父母(特別是他那嚴厲的父親)傳遞給他的價值及想法。對於他的父親來說,成績才是有用的,休閒娛樂可說是一文不值。

哈拉德的母親很怕他的父親,因此無法保護自己的兒子免於那些過分的要求和殘酷的處罰。雖然這位案主從小就對自己的父懷恨在心,他卻完全承繼了父親的成績狂,在最初的幾次心理治療中,他甚至完全無法在這點與自己的成人自我保持距離。由於受到父母的影響,他在事業上繳出輝煌的成績,而且總是不停地工作,幾乎不曾享受過什麼人生樂趣,就連人生的願景也付之闕,儘管他於輕鬆和人生樂趣抱有渴望。不過他也有很大的恐懼,害怕如果多聽從自己的願望一點,可能就會落入另一種極端。

相應地,他最重要的自我保護策略之一就是控制與自律。哈拉德是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例子,他顯示出一個成年人如何繼續當個(陰鬱)小孩,就算他顯然已是個成人,能夠獨立做出許多決定,而且與自己的父母相隔遙遠。

對於為數不少的人來說,這代表為自己及自己的人生決定負責是個難題。#這些人會藉著順從他人的規定或期待#將責任推給父母、伴侶或命運。

如果他們得自己走自己的路,他們會害怕失望與失敗。此外,他們的挫折容忍力很低,當自己犯錯時,那些出現在身上的負面情感讓他們幾乎承受不了,也就是說,如果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雖然我擁有做決定的自由,卻也必須承擔做錯決定與背負罵名的風險。可是如果由保護者告訴我們該怎麼做,我們就不必自己承擔任何風險。

再者,那些當事人從小就習於由他人替自己做決定,因此大多不曉得什麼才是自已想要的,他們經常心情不好或感到不滿,因為他們做了一大堆自己根本不想做的事。他們的行為多半是出於某種錯誤的義務感,而不是出於自己的願望或想法。

為此,他們 #必須培養出一種更清楚的感覺#讓自己曉得自己是誰#自己到底想要什麼

(摘自《童年的傷,情緒都知道》)

#認識自己#靜下來看見自己的心#新靜心

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.com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