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什麼是真正的「覺知」?|沈伶老師 #五次元覺知力 #拿回你的力量【影音+文字】

person foot on water

【影片文字內容】

第一個,你們認為什麼叫覺知?

其實我上課的方式是我喜歡大家要去思考問題,而不是像傳統的台灣的教育,是我講什麼、就接受什麼,因為當你沒有一個基礎的思考能力的時候,你到外面去接收到很多的思想、很多的說法,你就會很容易迷失掉。

所以我覺得,學生們的思考能力,是我很重視的部分,但思考要怎麼訓練?你必須要想過,比如說,你要想過你為什麼會做這件事情?你為什麼要做這個選擇?你為什麼要來上這個課?你為什麼要報名?你為什麼想要學覺知?你認為覺知是什麼?  

覺知課,不是一個很軟的課程,它是很硬的課程。 為什麼?

覺知課就像我們以前在求學階段的體育課,就像體育課,不是一個知識性的課程,我們所有知識今天就會講完,他沒有什麼內容,他就是練一直操作的東西。

為什麼要上課?就是我要幫你們看,你的覺知狀態多少?因為,很多同學都會在一個狀態,我以為我有覺知,但其實沒有,或者我以為我有很高的覺知,但其實不夠。

老師的責任就是:我在旁邊幫你們看,告訴你你現在是大概多少,那個數字都是參考值,是讓你大概知道夠不夠,你才知道要怎麼樣去調整?要不要去調整?怎麼樣去調整?

好,這是我們整個上課的過程會這樣。所以三堂課其實過得很快,上課根本不是重點的話,你們回家之後練習才是重點,就好像我今天教你怎麼打球,你會的沒有意義,我教你怎麼拿球拍、打羽毛球,沒有意義,重點是你要回家練,你才會進步。覺知完全就是這樣的概念。

為什麼要練覺知?這個是一定要去思考的問題。 之前有上過我課程的同學,我常會強調一個觀念是:能量都是跟隨意念走的

什麼是能量?我不是很喜歡把它講的太玄,我喜歡講生活化一點,那就是力量,能量就是力量。 什麼力量?

比如說,我們在生活中一定會遇到考驗,沒有人一帆風順,多少都會遇到一些挫折、痛苦、傷心難過、憤怒的事。 什麼樣的狀態,能讓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考驗?

人生有時是小小的風雨,有時會遇到大風大浪,當大風浪來臨時,你怎樣支持自己去度過這些考驗?而不會因為那些風雨,去扭曲自己、改變自己、委屈自己,然後讓自己變得不像自己,這就是靠「力量」。

我覺得「力量」是很重要的,你如何支持自己度過各種考驗。那「力量」是怎麼來的? 我說「能量會跟隨意念」,當你的意念都專注在外在,所謂「外在」就是「我」以外的部分,聽起來很簡單,對不對?

可是很多人還是會混淆,比如說,去接神佛、高靈、天使的訊息、跟指導靈、造物主連結,這是內還是外?這些都是「外」喔。

好,所以,當你的注意力在「內」,因為能量跟隨意念,我專注在我自己,就是我給我自己力量,當我專注在外在,我的能量就散到外在去。 所以,我們每天都在流失自己的能量,因為我們每天一早起床,都在注意外面的事情,對不對?

比如說,我們就開始滑手機,手機當然是「外」,然後注意家人、朋友在幹嘛?注意我的老板在說什麼?注意主管對我的感覺是什麼?注意賺多少錢?注意我今天花什麼錢?注意我想要吃什麼?想買什麼?上網購物……,這些全部是注意力在外的狀態。

當我們每天一直在注意外在的人事物,我們的力量就一直在流失,到最後,就是一個沒有力量的人。

所以你會發現,現在很多人只要遇到各種挫折,就一蹶不振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憂鬱症、躁鬱症的原因。當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持自己,就很容易因為一些打擊,變了一個樣子,所以「覺知」是最根本的東西。

但是,因為長久以來,我們都把注意力放在外面,所以很難改變,所以我為什麼說「覺知課」是很硬的課程,因為真的不是很容易練,不是像一般人以為的,我覺察自己就叫覺知,完全不是那樣的。

所以要來講進一步的概念,很多人會說什麼叫「覺知」?

很多人會說,我走在路上,難道我不知道我在走路嗎?我就是有覺知啊,因為我知道我在走路。可是請你從今天開始,一定要對「覺知」有正確認知,覺知不等於”知道”你在做什麼,覺知”不是”知道你在做什麼。

所以,我知道我在走路,我知道我在吃飯,那都”不是”覺知。那什麼叫「覺知」? 覺知是「感知」。感知,就是感受並知曉,所以”知道”只是其中一小塊而已。

大部分覺知的重點,都會在「感覺」,你有沒有感覺過你在走路?有沒有感覺過你在吃飯?有沒有感覺過你在呼吸?你有沒有感覺過你在喝水? 那是一個品味的狀態,就是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。

很多人會說「活在當下」,但一個沒有覺知的人,其實沒辦法真正的活在當下,因為並不是真正的去「感知」生命中的每一刻、每個狀態。 那「知道」與「感覺」差在哪裡?一個是用「腦」,一個是用「心」。

當我知道我在幹嘛,我知道我在講話,跟我現在感覺我正在說話,或者是你知道自己正在聽我講話,跟你感覺你用耳朵在聽我講話,這是不一樣的狀態。 一般人聽別人講話,都是知道而已,我知道我在聽,那不是感知,那不是覺知。覺知是「感覺」我正在聽,那個比較難,因為覺知初階是練基本的身體覺知,還沒有到聽覺覺知,身體覺知是最基本的。

一般人現在會覺得,好像分不出來什麼叫做「知道我在聽」跟「感知我在聽」,它其實是不一樣的。但沒關係,身體的覺知練好後,再來練「聽覺的覺知」,才會比較容易掌握。  

再來,為什麼要練覺知?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,是佛家會講「出離」,什麼叫出離?我簡單解釋一下,這其實不是宗教,但我借用它的說法。

大家都知道,我們總有一天會死,都知道,對不對?但是,有沒有迫切的去感知我們死亡的那一天,會是什麼狀態呢? 如果沒有的人,我建議要去試着感覺、想像,哪一天我死的時候,我對這世界有什麼樣的感覺?那是一個很好的、讓自己意識躍升的方法,死亡冥想其實很重要。 這為什麼跟覺知有關呢?

因為,你會發現面對很多考驗、面對很多人事物的時候,我們會有很多情緒、很多感受,其實是正常的,但重點在於,我們要如何不要讓那些負面感受、情緒困住我們,不要讓我們因此扭曲。

什麼是「扭曲」? 比如說,因為我很愛一個人,所以我全心全意付出、對他好,結果我被他背叛了,大部分的人就會怎樣?也許恨對方、傷害對方,但同時也在傷害自己,或者從此覺得,我下一段感情就不想再付出了,因為我害怕了,就沒辦法回到原本的狀態,那就是我說的「扭曲」。

因為我們受傷了,就扭曲了自己,不是原來的自己了。我們人生就在遭遇各種痛苦後,一步一步背離自己的心,這就是扭曲。 因為「覺知」只是一個部分,但其實如果有上《新靜心》的同學就會知道,整體的概念是,可能前階段要先「療癒」,療癒的重點是什麼?

因為我們遇到這麼多事情,已經扭曲了,我們必須要先去清理、釋放內心的負面感受。 清理負面感受之後,接下來很重要的是,你不能永遠只是把自己弄髒、然後洗澡,弄髒、洗澡,如果一直讓自己弄髒、洗澡、弄髒、洗澡,你會覺得每天都洗不完、療癒不完。

就像一個人的房子,如果都不會維護,每天都是東西亂丟、亂噴,他的房子永遠都是很髒的。所以重點是什麼?要知道怎樣維護住家乾淨,要知道怎麼收納、怎麼打掃,要知道怎麼維持。

「覺知」,就可以維持心靈在一個相對純淨的狀態,那其實就是一種「出離」。

因為當你能從心了解,這世界終究是一個幻象,終究是虛假的,你是不是跟這個世界自然而然有距離感,距離感就不會讓你在那些痛苦的情境中,極度的扭曲自己,痛苦的作用力就會減弱。 這是覺知很重要的功能,會產生出離感,自然而然的產生。

所以,「出離」不是勉強自己說一切如夢幻泡影,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假的,我們真的做的到嗎?今天有人在路上揍你一拳,你會不會生氣?會。今天如果你的老公、老婆跟別人跑了,你會不會生氣?會。 我怎麼有辦法因為如夢幻泡影,所以都沒有感覺、這些都是假的?

如果你只是勉強自己這些都是假的、我要沒有感覺,那是一個自欺欺人的狀態。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?出離,是需要”高度”去建立的。 比如說,在一樓看台北市,跟在101頂樓看台北市,看過去的視野、感受一定是不同的。

「覺知」就是在建立「內在的高度」。當你每天一直練覺知,就是在建立高度。 我每天都在練覺知,看來好像沒什麼,但它就像你每天搬一顆石頭回家一樣,那些石頭疊疊疊,365天每一天都在練覺知,那你的內在高度會有多少呢? 就可以變成一個塔了!

當你的內在高度越高,看世界的角度就不一樣,你自然而然就會「出離」。 因為,你就不會困在小小的格局裡面。所以,出離根本不是勉強自己、欺騙自己,說這些都假的、總有一天我會死,但是當下的情境,其實還是過不去。

出離,要靠覺知練出來的。

我先講簡單的拼圖,我們會先從「身體覺知」開始練。 所謂「身體覺知」就是身體的感知,為什麼要從身體開始練?因為是相對來說,最容易練的部分。大家知道我們分身心靈對不對? 我們跟哪個最近?我們跟「身體」最近,跟「心」都不一定近了,有時我們連自己真正的情緒都不一定掌握得了,那「靈」就不用說了。

所以,身體是最容易掌握的,一定要從身體開始練,拿回你跟自己的連結,跟自己身體的連結。 但身體覺知不是整個練,我希望大家有正確觀念,心靈的練習,某些是要切得細一點、練出來的效果才會好。

就比如說學游泳,一開始要手跟腳分開練,不可能全身一起練,一開始學的時候,要學好得先拆開來練。所以第一個要練腳的覺知,然後腳練上來,再練手的覺知,再來練全身移動的感知。

所以話說回來,腳的覺知練不起來的同學,有沒有辦法其他整個身體覺知練起來?不可能喔,這要先知道。 所以,腳的覺知是最重要的。有人光練腳的覺知,都能帶動很高的意識層次成長。不要小看腳的覺知。

然後,身體的覺知練完之後呢? 比如說,視覺的覺知、聽的覺知……,還有念頭的覺知,這些都是「內覺知」,就是我內在部分的感知,之後還有「外覺知」,好像有一個螢幕在看自己所有的言行舉止與思想,但是「外覺知」一定要從「內覺知」開始練,才有辦法練出真正的細致度,轉化才是比較深遠的。

上課練習的過程中,我會告訴你們覺知有多少,需要的時候我會量化,那不是分數,只是要讓你們參考。 比如說,你可能覺得自己有覺知,但如果我告訴你,你的腳底覺知只有20,20的意思是什麼? 20的注意力在內, 80在外,那就不是足夠的覺知。

上課時我會要求練到百分之百,為什麼?因為你回到生活中,一定會遞減,如果上課讓你練60%,回家就沒了,等一下下課,你出去走到捷運就沒了,都零了。 很多新同學都是零,沒有練過的人,力量還沒辦法續積起來,這就好像在練肌肉一樣,要用力、放鬆,用力、放鬆,而且用力可能要持續一段時間。

我們在練覺知時,就好像肌肉在用力的狀態,但你不用刻意放鬆啦,一下課你一定就放鬆了,因為過去平常我們都是鬆到零的狀態。 一般人都是注意力在外,所以都是覺知零。因為我常常要做這個研究,隨便在路上、捷運上、坐公車的人,大部分都是零,更不用講滑手機,滑手機幾乎都是零,因為你的注意力都在手機上,所以這個時候,是100在外、自己內在是0。

我們「容器冥想」一定要練的第一個動作,就是把你的注意力全部收進來,把所有散佚在外面的注意力,都收到你這個容器裡面,收到100之後,比如說要練腳底覺知,就會把這些在你容器裡面的注意力,壓縮到你的腳,然後用這樣品質的腳去感知,這是剛開始學很重要的入門動作。

覺知一開始很難練,你要怎麼幫助自己?就是少講話、少張開眼睛,可以幫助你盡量維持穩定度。

上課的時候,除了教怎麼樣練覺知外,很重要的是讓你在未來生活中,當失去覺知的時候,要有辦法能拉回來,但是這是最難的,因為很多人失去覺知後,就一直在無意識的狀態裡,很難回復了。

相關影音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