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看見愛,永遠都來的及〔2020八日僻靜學員分享〕| 葉小姐


這次僻靜前,其實就有個感覺是最後一次。我也跟自己說,這次就當作是自己過去一整年在生活中的驗收。想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進步。

老樣子,僻靜前總是一堆事情等著爆炸,不過每一次的爆炸其實就是更認識自己的 黑暗面。也因為這樣才發現自己對這世界沒有愛、對自己沒有愛。每天過一天算一天,等著世界毀滅。不過在此之前,我以為這世界充滿愛。

第一天老師要我們寫上目標:找尋對愛的渴望。

因為回顧自己的生命、所有的經歷、痛苦,其實都是缺少愛。想要去掠奪、祈求別人的愛,讓自己感受到被愛。不過我不知道我這樣傷害了別人、也傷害了自己。

想到高我卡說過:如果把世界一分為二,怎麼看到真實的世界。

對我來說世界只有愛跟恨,因為小時候對原生家庭的創傷,媽媽把小時候的我關在外面,把東西往外丟並告訴我:你已經不是家人的人了!而我也把話聽到心裡了,所以我從高中就自願住宿,因為家裡沒有我的位置。

不過沒感受到愛就表示愛不存在嗎?長大後我拒絕感受媽媽的愛、朋友的愛、世界的愛,所以愛不存在。
原來是我拒絕感受,我想要繼續恨,證明我愛過他們,是他們把我拋下、大家都拋下我。

我知道我的愛是佔有、控制、嫉妒。因為我的注意力都在別人身上,注意別人怎麼傷害我、讓我傷心難過。我一直想要改變別人、改變這個世界,因為我現在很痛苦,所以他們得做點什麼,讓我不痛苦!
現在我還在找尋平衡點、還在學習怎麼愛自己、愛人。一直想到老師說的,距離是種美感。也許我們太親近了,而疏忽了界限,不過我也還在學習怎麼保持界限。以前總覺得自己很厲害,現在才發現我是那麽的不足、不穩定,第一次覺得這世界這麼大、路這麼長。

我願意試著學習相信愛、我願意重新愛自己、我願意勇敢做自己、我願意接納更多黑暗面的自己、我願意點亮我心中的光、而我也願意相信自己做得到。
我祝福自己,我愛你。

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【新靜心學員分享 – 覺察後,生命也在改變❤️】by 趙小姐

1528558069715
當初看到協會公布新靜心入門的課程時間,心裡就馬上決定要報名這個課程,原因是「過去一段時間,自己摸索靜心,其實有好多疑問喔」,而這門課程的介紹就有提到「課程會採取互動式的學習,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問題」,所以,這門課程的一大特色是大家可以多多提出自己的疑問,不是單純被動地聽講、接受訊息,這對於想要釐清自己心中疑問的我,真是一大福音。
  
過去,我以為「靜心,就是可以持續長時間安靜地盤坐,心中沒有任何雜念」,平日自己試著靜心,發現自己腦中不斷浮現各種念頭,為此,我感到十分挫折,經常陷入責備自己的循環中。
   
在新靜心入門課程中,透過沈伶老師回答大家的疑問,我才知道,原來其實靜心的過程中還是會有念頭產生的,只是要去觀察自己的每一個念頭。
  
在平日生活中,透過時時觀察自己,我才發現自己無時無刻都有各種念頭出現,不管是刷牙、洗澡、搭乘捷運,我發現我根本沒有注意到自己到底是如何完成這些事情的,身體慣性地從事這些生活活動,而頭腦則是活在另一個世界,一直在想其他的事情,也許是晚上時候想著白天發生的事情,也許是一早想著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。
  
透過這門課程,我慢慢觀察我自己,我才發現自己經常處於一心多用,很少去體會「此刻」正在發生的事情,吃飯的同時看著電腦,搭捷運的時候看著手機,何時能夠細細品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呢?何時能張開雙眼去看看路旁的風景?
透過觀察自己,我才驚覺自己根本不是活在此時此刻。
  
現在搭乘捷運時,我不再像以前一樣一直滑著手機看著哪個人在臉書上發布甚麼消息,有時是靜靜坐著數著呼吸的秒數,觀察自己的感受、觀看自己的念頭,有時則是拿起小筆記本記下自己當時的感受及想法,我將專注力放在自己的身上,我才是更值得我花時間關心的對象啊。
  
而沈伶老師錄製的漸進式放鬆冥想,更是讓我獲益匪淺。隨著沈伶老師的指令放鬆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,透過這個冥想的過程,我逐一去觀察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,我才發現自己身體好多部位都十分僵硬,我一一跟眼睛、鼻子、手指、腳趾等身體部位說「放鬆吧,你真的辛苦了,謝謝你一直支持我,從今以後,我會好好關心你的」,一開始自己的眼眶都忍不住濕了,我到底多久沒有關心過自己的身體了呢?
  
自從沈伶老師公開分享漸進式放鬆冥想的錄影片段後,每天至少跟著沈伶老師的漸進式放鬆冥想的錄影片段冥想一次,為自己的身體、心靈充電,漸漸地,身體緊繃僵硬的情況有慢慢改善。
  
過去遇到重要的事情,我會無意識地繃緊自己的身體,弄得自己經常為頭痛所苦,現在,遇到重要的事情,我會告訴自己「當我們的身體完全放鬆,就是身心最平衡的狀態,也是與我們本來的智慧最接近的狀態」,所以不用緊繃身體,放鬆身體、運用智慧、全力以赴就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。最近有時遇到臨時增加很多行程,我都在心中默念剛剛那段話,並且深呼吸,過去忙碌時產生的頭痛現象,現在已經不藥而癒了。
  
真的很感謝沈伶老師、協會提供這門課程,讓我能夠逐步地將靜心融入我的生活當中,我會持續練習、持續觀察自己,將靜心變成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今年協會第一次辦台中場,
讓中部的朋友也有機會體驗到「新靜心」對生活的幫助與改變!
#僅此一場,別錯過囉 👉https://lihi.cc/IetPQ

 

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什麼是「受害者情結」?|沈伶(律師、心靈作家、講師)

在從事心靈工作這些年來,發現台灣有個普遍而氾濫的心靈現象,嚴重影響我們的各種關係與身心狀態,卻鮮少人提及或討論,就是「受害者情結」。

如果我們過去已經很努力了,卻依舊無法改變生活或突破困境,那是否有我們過去未曾看到的問題呢?能不帶既定成見觀察自己,才能看到真正的問題核心。

所以,請先放下自我防衛機制,先別急著否認。

【你有「受害者情結」嗎?】

「受害者情結」,顧名思義,就是經常感覺自己處於被害者的狀況,認為其他人或環境老是在壓榨或欺負自己。

我的很多學員一看到這個說法,第一個反應都是:「我沒有阿!」,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自我覺察後,常常事後不好意思地跟我說:「老師,我真的有像妳說的被害者情結耶~ 原來我以前其實沒有很了解自己呀!」

如果我們真心想幫助自己、突破過去的盲點,請務必給自己一段時間,在生活中好好重新觀察自己,你有以下的習慣嗎?

◆ 口語常說:「xxx (某人或團體/公司…) 應該 xxxx (怎樣做)才對,怎麼可以這樣呢?」
◆ 心中常感覺在某環境或某關係中,對自己很不公平。
◆ 口語常說:「我當初會這樣做,都是因為xxx (某人或團體/公司…) ……」
◆ 心中常感覺被壓榨、被欺負或被貶抑。
◆ 感覺世界上幾乎沒人會真心對自己好。
◆ 感覺自己的一片好意或真心,常被別人糟蹋。
◆ 覺得自己容易被排擠,或總是害怕被排擠。
◆ 覺得自己被別人利用,或別人對自己好都是有其他目的的。
◆ 感覺別人的眼神或動作,常表現出不喜愛自己或對自己有敵意。

以上的狀況越多,代表受害者情結的程度越嚴重。

【受害者情結 帶來的效應】

如果我們有受害者情結,常會覺得這世界的人、事、物總與自己作對,在各種關係上也會遇到很多挑戰,產生很多的負面情緒與感受。但即使是有受害者情結的人,每個人對自己感到被欺壓 (主觀上的感覺,客觀上未必均有) 時的反應,卻可能大相逕庭。

有些人會完全反應「被害者」的狀態,感覺到自己的難過、傷痛、心碎、難堪……,覺得被遺棄、覺得被利用後就被丟棄、覺得這世界充滿不公平,有些人會因此走不出傷痛的循環,陷入苦海而難以逃脫。

但相反的,有些人反而會因為被害者情結,在創傷後激起強烈的自我保護機制,讓自己成為一位「加害者」,以避免自己再受到任何傷害。這位「加害者」會在心中築起層層堅實的高牆,在外表戴起冷漠的面具,拒絕親近他人、拒絕對他人和善、拒絕幫助別人、拒絕再做任何付出與溝通;更有甚者,藉由壓迫他人過程中,填補內心匱乏的安全感。

【為什麼會有受害者情結?】

  ▋ 原生家庭的影響
有些受害者情結,源於原生家庭的影響。例如父母本身的身教、言教,從小教導孩子這個世界都是在欺負人的、沒有公平的事存在,孩子在耳濡目染下,容易養成受害者情結模式。如果父母本身有嚴重的受害者情結傾向,與一般孩童相較之下,孩子會更容易有受害者情結。

  ▋ 創傷後反應
在人生旅途中,難免遇到各種關係的創傷,或是生活各層面挑戰的創傷。在某些重大創傷後,有些人會選擇勇敢從烈焰重生,讓痛苦轉化成滋養人生的養分,更積極、平衡的走向未來。但也有些人會因此逆轉性格,選擇用各種不同的保護機制防禦自己,而「受害者情結」,就是後者常選用的保護模式。

  ▋ 不論成因是什麼,都必須學習長大
如果我們希望人生從此順利,希望從苦海中解脫,就必須認清自己過去舊的負面模式,因為過去的苦是「舊的負面模式」累積出來的,倘若決心告別過去、擁有新人生,首先要覺察、然後斬斷「舊的負面模式」。
所以,不論「受害者情結」的成因是什麼,如果覺察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受害者情結,卻全怪罪於原生家庭或過去創傷,不就讓自己永遠陷於受害者的無限迴圈、難以跳脫嗎?

【終結受害者情結】

心靈大師海寧格曾說:「一個總是怪罪別人與命運的人,是因為他不想長大,不想對自己的生命負責,跟承認自己的錯誤比較起來,怪罪別人容易多了。」

這是一個選擇的機會,我們可以選擇繼續深陷在受害者情境中,在苦海中欺瞞自己有救贖的錯覺;我們也可以選擇,從今天開始讓自己長大,學習承擔自己的生命,承認自己的過錯,勇於對自己負責,改變自己的模式,就能成就不同的未來。

如果你願意,請在生活中保持對自己思想、行為模式的覺察,覺察自己:
是否常感到不公平或被壓榨?
是否常感到被欺負、被貶抑、被排擠、被利用或真心被糟蹋?
是否常脫口而出覺得別人「應該如何」、「怎麼可以這樣」?
是否會責怪「我當初會這樣做,都是為了…」藉以不用對自己的生命、選擇負責?

如果覺察到自己的上述思想、行為,請當下提醒自己:
「我願意告別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,我願意斬斷過去創傷的牽絆。我擁有自我負責的勇氣,我擁有嶄新生活的權利。我衷心的祝福自己,我值得擁有更美好的未來。」

作者|沈伶
(歡迎轉載,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