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七日僻靜,回歸自己的旅程 | 2022僻靜學員分享

分享人 | Garda

參加過很多次七日僻靜,以前總覺得來閉關就是修行,閉關的生活很苦還要做斷食,更要在斷食期間每日運動2小時,所以是帶著恐懼及戰戰競競的心態來參加。

但這次的心態,反而覺得輕鬆,可能是之前的生活太痛苦,每日高壓的工作換取暫時逃避心靈的一種方式,閉關終於可以讓我不用去面對汲汲營營工作、生活及其他關係,而是好好地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心,所以我是讓我的心來渡假的。

因為平常生活沒有再練覺知,所以老師第一天提醒我的凝聚力不夠,但是我又不想跟之前一樣用很緊繃的方式練習,又想著我是讓我的心來渡假的,所以一直提醒自己,當我每走一步路,身體就會越放鬆,心靈也會跟著放鬆,果然之後每一天,再也沒有被老師提醒覺知力不夠,我就知道我用對方法了,而這個方法也會融入我未來的生活裡。

再來,這次的閉關真的是不斷地在練習我愛我在靜心,每次起跳40分鐘,開始第一天的靜心,沒有想到我的身體可以坐這麼久,所以每次靜心結束,我都很感謝自己的身體,謝謝他那麼配合。

接著之後的每一天靜心,其實能理解老師的安排,因為靜心會讓我提昇專注力及凝聚力,這也是能一併幫助自己的覺知,會很明顯的感覺身體會有一股平衡、穩定且源源不絕的力量在胸口,原來之前老師說做個有力量的人,就是這樣的感覺。

每日晚上9點以後都是屬於自己的時間,因為老師特別提醒要我去看幾個前世,之前雖然也知道這幾個前世要處理,但畫面很少,感覺也不濃厚,所以沒有療癒太多。

但這次閉關讓我看到這幾個前世的關鍵時刻,雖然很痛苦,因為自己的行為害死了爸媽,對他們產生很深的內疚及自我懲罰,更在那一世告訴自己要對曾經做過的行為贖罪,導致我無法真正地開心及獲得幸福,知道真相後,趁著屬於自己的時間趕快做療癒,希望我能穿越痛苦的暴風雨,得到生命的禮物。

之前也覺得練動功很痛苦,可能在墾丁炎炎夏日下,正中午的時間練了2個小時,產生了創傷。但這次經驗,卻讓我很舒服,一方面是這次的地點在陽明山,左右兩邊有翠綠的大山,前方有一片大海,風吹到身體很涼爽,太陽也不會太大,所以讓我又對動功產生了好感及興趣,願意敞開身體及心去練習,也能感覺得到這片大地及海洋是真正地支持著自己,直到閉關結束回到日常生活,只要當我閉上眼睛,就能感覺自己又回到陽明山被這片大自然深深地愛著。

最後,在僻靜前有參加老師的七次轉化靜心,高我卡寫著:「去看你投胎前為何選擇地球的原因,知曉你來的目的,在活著的生命中,破除幻相。」

剛好這次老師在僻靜有提到「我是誰」「生命的意義」等等,但上面高我卡的內容,卻仍然不是很懂。雖然曾經有想到,我的靈魂經歷了每一世又每一次死亡,生生世世的投胎輪迴,或許就是個幻相,因為我是永恆不滅的存在,但又不確定是否如所想的一樣。

希望未來的某一天,能夠找到我的生命的目的,並且真正地活著,破除幻相。

感謝老師這次讓我參加,雖然現在只是心靈成長的一年級生,但我會慢慢地成長及進步。

發佈日期: 1 則留言

一步一腳印,讓覺知練習引領我靠向真正的自己

分享者 | 劉逸培律師

什麼是覺知?猶記得參加沈伶老師107年12月底參加第一次的3日僻靜時,初次接觸覺知,那時聽老師講解「什麼是覺知」、「如何練身體覺知」,我傻呼呼地有聽沒有懂,對老師描述的內容充滿著許多問號,我只聽進練覺知就是把力量收回來自己心上,可以強化心想事成的力量,這誘因激發了我想繼續練習覺知。

《五次元覺知力》上課練習

那次跨年僻靜營中,沈伶老師除了教身體覺知外,還教進階的「念頭覺知」、「視覺覺知」等不同類型的覺知練習,當時我對最基礎的身體覺知還在一知半解的渾噩階段,聽到老師講念頭覺知和視覺覺知的練習技巧,除了更多問號外,還出現了驚嘆號,因為視覺覺知我怎麼看就都感覺一樣,老師描述那般狀態真是難以體會阿!

在什麼都不熟的狀態下,就依照老師建議,初學者就從最容易入門的身體覺知開始,而且從腳底部位開始練起。一來是因為身體是自己最能具體接觸感覺到的,而走路又是每天最頻繁的動作,所以先從藉由走路去感受自己腳步變化開始練腳底覺知。等腳底覺知練好的,再開始擴展練身體的其他部位。

初次練習腳底覺知時,心想就從過往最熟悉的運動經驗著手吧,就如同以前訓練體能和練瑜珈的經驗,試著把專注力放在要訓練的目標肌肉部位置,去感受肌肉運動過程中的變化,但很大不同的是,沈伶老師要求所有練習覺知的動作,全部都要放慢,從閉眼加上極緩慢的雙腳走路開始,這和往常多是跑跳快動作的運動相比,是有極大差異性,因此剛練習時非常不適應這種緩慢,身體雖然慢,但內心其實帶著焦躁、不耐感。

《五次元覺知力》手部覺知練習

猶記得參加僻靜營中,因為非常不習慣這種極緩慢速度動作,當下無法真得耐性去品味這種專注力,腦中只想著,還好只是在這3天練,結束後就解脫了!更對老師在僻靜營中分享「平日的洗澡時間是最好練習身體覺知的機會」的練習技巧,心中還覺得這根本是超人才做得到吧!

我也不知怎麼的,隨著參加過幾次靜心協會的大、小活動,開始比較習慣練身體覺知的慢速度,漸漸開始聽進老師的建議,讓自己持續在平時生活中練習覺知。

於是乎,從108年4月左右開啟自己一個月的密集練習腳底覺知期間,期許自己在這個月內保持每天下班回到住處後,撥出15至30分鐘去大樓中庭廣場或其他空間大的戶外廣場進行練習的習慣。 記得自己在那一個月密集練習期內,很有耐性地去拆解走路這個極為平常不過的動作,從抬起右腳到身體重心轉移到左腳,再隨著右腳抬起往前邁進並著地,感受身體重心再次轉換到右腳,這個平時只要花一兩秒就完成前進一步的動作,我用極緩滿的速度,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捉摸並感受身體更細微的變化。

為了讓自己更能深度專注感受,在當時環境空間的條件許可下,我會閉眼來進行慢動作練習,了解自己還是習慣性地容易被周遭吸引,所以透過閉眼進入黑暗中,幫助自己凝神聚焦在自己身上,而不被雙眼所視的外境影響,畢竟新手練習還是用最謙卑的態度,走好每個練習階段。

透過自己以這種方式,多次練習後,漸漸可以具體清晰地知道如何感受走路時身體發生的變化,隨著身體髖骨重心因為步伐前進位移,大腿和小腿肌肉的不同部位,同時間發生怎樣的不同拉長或收縮狀態。

《五次元覺知力》戶外練習

記得當我挑選在戶外做練習時,起初會很擔心自己閉眼又這麼緩慢行動,是會被旁人用異樣眼光看待,所以這也是個鍛鍊自己勇氣的機會,當你清楚明白知道自己想要得到怎樣的成果時,就比較不會害怕旁人異樣眼光,專心在當下進行自己個人的腳底覺知練習。而且,在我練習過程中,漸漸發現其實周遭的人眼中只會看見他們當下想要的看,不會有人用異樣眼光注意練習覺知的自己,現在想來,其實擔心遭旁人異樣看待,或許也是不夠認識自己而無妄的放大自己在別人眼中的重要性。

當持續練習約莫兩周左右,感覺自己可以用慢速度掌握走路前進的腳底覺知後,就大膽地加快速度,嘗試在較快速度中仍可以保有這樣的身體肌肉變化感知,但因為不熟,所以速度加快後,這種細微的腳部肌肉變化感知深度會大為減少,這時就又得回到極慢速度去練習腳底覺知。 也因為這種加快速度後,很快發現自己失去像慢動作行進時那般的感受身體肌肉變化精緻度,就又退回慢速練習原點的反覆迴圈模式過於頻繁,我當時常為此落淚及生氣,並且還會不自覺地貶抑自己,心中一直唸自己怎麼這麼笨!這階段老是感覺到挫敗及灰心,但是心中總有一股不要放棄的聲音,告訴自己「不放棄、繼續練就對了」,有發現自己覺知度掉下去反而是好事,失去身體覺察感受精緻度,沒關係啊,只要我再重新深呼吸,再回到慢動作的邁步練習節奏,覺知感受度細緻度就又會回復,只要不要放棄就好了!

沈伶老師建議的「用慢動作練習身體覺知」練習方式,聽來簡單,但要保持持續性的長時間練習,也非易事!

剛開始練身體覺知,所有動作都要比以往平時習慣的速度慢上2倍,而且並非僅是單純放慢動作,還需要同時間持續地專注感受要練習的身體部位是如何運作,這就是練習身體覺知入門時第一個會遇到的挑戰關卡:需要同時具備「感受力」、「高度專注力」,以及最關鍵的「耐性」!

因為這就是在學習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,完全感受自己,耐心地忍受比慣常速度更慢的行動模式,透過練習時間的堆疊去打破自己過往總是「把注意力放在身外周遭人事物」的舊有模式,經由這樣練習帶來驚覺自己是這麼關切外界,無形中默默地就把自己漠視了,而這種察覺就開始練習身體覺知的第一個好處!

在一個月密集練習期後,我變成將持續練習覺知的心念放在心中,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將覺知帶入正常生活模式中,縱使平日正常走路速度也要去感知自己的雙腳。

或許是這樣的練習,我的覺知感受力積沙成塔般的累積出穩定根基及厚度,而且意外發現,靜心時可以較快地很明顯感受到自己胸口中凝聚著一股沉穩的力量,或許這就是老師所謂的「內在意識凝聚力」吧!這種感受的變化性,真的無法用很具體的言語描述形容。

除此之外,也較以往更快察覺自己內在的真正情緒是如何。 就在1年多後再次參加僻靜營時,再次聽老師說明練習視覺覺知、說話覺知的方式,竟然意外地發現能在時做練習時,迅速抓到老師說的練習技巧,較能了解老師所形容的那種練習狀態,不再是鴨子聽雷的懵懂情形。

原來,把基礎的身體覺知練紮實,能夠帶來快速練起進階覺知的好處。 隨著把覺知帶入日常生活中的練習時間變久,無意間發現自己對周遭人事物的發生,比未練習覺知前具有較高的覺察力,可以確切地不靠他人就能在生活中看見生命的教導,比方說:上烘培課時煎餅皮時,看老師輕鬆自在示範那些自己以前有做過的斜面翻轉煎鍋動作,輪到自己親自翻鍋倒汁液時,卻無法勇敢大力率性將汁液噴入鍋中,煎出理想餅皮,試了10幾次依舊是相同毛病,頓時體悟「原來自己沒有認為的那樣勇敢!」

練習覺知就是條認識自己的旅程,每個人的旅程風景各異,縱使很多人走相同的路,但每個人眼中關切聚焦的風景未必相同,感受自然不同,所以我所分享的覺知練習心得,是我所經歷的點滴。

覺知的練習絕非粗略的捉摸老師所教導的技巧,或憑空揣摩他人分享的感受,那是需要自己親自花時間去練習、去經驗,才能細細體會練習過程中,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練習變化和感受。

從基礎的身體覺知開始練習,就是先練習讓自己把專注力回歸到自己身上,當你可以具體感知道自己的身體肌肉變化,就能更進一步去感知自己內在真實情緒,靠近自己的心,自然就能提高自我覺察力,在生活就能靠自己看見盲點。

最後,感謝過去那個曾經這麼辛勤練習腳底覺知的自己,期盼我的覺知練習心得,能給正在勤勞練習覺知的閱讀者那麼一點鼓勵,繼續不放棄的堅持下去,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!

《一日僻靜》動態覺知練習
發佈日期: 7 則留言

天使傳授「黃金紀元 金三角靜心」之一—「我愛 · 我在靜心」 | 沈伶老師

2019年9月的墾丁七日僻靜中,天使傳授給我「黃金紀元 金三角靜心法」中的第一種靜心—「我愛我在靜心」。這個靜心法我已經帶一些學生練習一年,尤其團體一起練習時力量之強大,常令我感到震撼。

「黃金紀元 金三角靜心」依次為我愛我在靜心、彼岸靜心、聖境冥想。天使特別交代,彼岸靜心須於身體基礎覺知穩固、學會「視覺覺知」後,搭配一定時日的我愛我在靜心練習至成熟後,方能開始學習。聖境冥想須於前面二種靜心法成熟後,才能傳授。

■我愛我在靜心的助益

「我愛我在靜心」不需要基礎,只要能願意專注、單純守住生命當下的人都能學習。這個靜心法強大之處,在於能快速建立生命力量的基礎,並開啟心的創造、顯化能力。

熟悉七大脈輪系統的人都明白,七大脈輪的重要性絕不僅止於能量層面,更重要的是七個脈輪分別對應人類七大課題的學習與圓滿。這七個脈輪與課題分別是:

第一脈輪〔海底輪〕— 第一課〔紮根/接地/經濟基礎〕

第二脈輪〔臍輪〕— 第二課〔情感/各種關係〕

第三脈輪〔太陽神經叢〕— 第三課〔自信/勇氣〕

第四脈輪〔心輪〕— 第四課〔愛/接受與付出〕

第五脈輪〔喉輪〕— 第五課〔表達/神性創造〕

第六脈輪〔眉心輪〕— 第六課〔智慧/洞見〕

第七脈輪〔頂輪〕— 第七課〔神的連結/宇宙更高次元〕

就像孩子從爬行開始、慢慢學會走路,人類在地球學習的七大課題也必須依次完成。倘若沒有先學會如何踏實生活、建立好經濟基礎(海底輪的第一課),實無法真正在後續的靈性揚升過程平順圓滿。所以,天使一向不鼓勵超出預算的堆積各種心靈課程證書,我們得從學習好好照顧自己基本生活需求、踏實活好每一天開始,才算是真正開始學習身心靈的第一步。

第一脈輪除攸關有形生活基本需求外,也包含無形心靈層面。例如有些個案即使經濟富裕,內心依舊有對物質深層的恐懼與不安全感,仍屬第一脈輪的課題尚未完成。此外,海底輪與紮根有關,就好比蓋高樓時打地基是最重要的階段,如果把一個人完整力量對應七大脈輪分成七份,第一脈輪就是最重要的地基,地基打得穩,後續的建構就能輕鬆許多,所以天使的教導中,海底輪絕對是一再強調的部分。

第二脈輪臍輪,對應的是各種情感關係,包含我們與家人、愛人、親友……情感關係的學習,也與內心對情感的安全感有關。第三脈輪太陽神經叢,與一個人的自信心、勇氣的學習有關,也與我們在工商社會的社經地位有關;不論是過於自信、剛強或過於自卑、怯弱,都是需要學習平衡第三脈輪的功課。

第四脈輪心輪,與「愛」的課題有關,不論是對於愛的接受或付出,都是人類非常重要的必修功課。因為本篇的重點在介紹我愛我在靜心,先就相關的四個脈輪作最簡單扼要地介紹,至於其他脈輪與各脈輪更深層面的探討,大家可以參考其他的文章或線上脈輪的課程

持續練習「我愛我在靜心」,能快速疏通第一至第四脈輪的路徑,算是幫我們前面四種功課抄捷徑的一種方式,也是協助我們快速聚集自我力量的最佳靜心法。

■簡明扼要的練習法

這個靜心法很簡單,請先找個不被打擾的時間、空間,建議以盤坐方式練習,不論單盤、雙盤或散盤均可,因為需要進行的時間較長,建議可將臀部墊高(用瑜珈磚或禪坐小墊、厚毛巾均可),能讓腿部長時間下來較舒適。

天使建議我愛我在靜心每次練習至少30分鐘,如能一小時更佳,好比煮開水一樣,需要足夠的時間蓄積能量,才足以產生後續的爆發力轉化。如能接受靜心時放音樂的朋友,建議挑選有水聲、海聲背景的音樂。坐定後,建議戴上遮光眼罩,國外實驗證明眼罩能幫助我們冥想時腦波快速切換為阿法波,更容易進入深度靜心冥想狀態。

閉上眼睛後,請先進行三個深呼吸,幫助我們把平常渙散在外的專注力,先收回自己身上,也同時幫助我們回歸生命當下。

「我愛我在靜心」只有二個口訣:「把意識放在心、全身的力量往下沉」。

一、把意識放在心《我愛》

請把你的專注力聚焦在第四脈輪—心輪。心輪位於胸口正中央,也就是中醫膻中穴附近(雙邊乳頭連線的中央處),脈輪不是點狀的能量中心,而是像小光球狀的立體能量場,所以是立體的在我們身體內或跨越體外。

當我們在心中念完第一句口訣時,記得維持身體放鬆的狀態,僅須將專注力持續聚焦在心輪。這個口訣的目的是打開心的力量,也幫助我們對愛的學習更加拓展。「心」是人類在母體第一個生成的器官,也是人類通往神性道途的最重要途徑,所謂心想事成的顯化能力,並非大腦力量所能觸及,也與頂輪、眉心輪的運作無直接關聯。自古埃及人深諳這道理,所以在製作木乃伊時,會將心臟特別以密封罐小心保存,反將大腦認為是不重要的部分而丟棄,他們深信未來此人復活時,最重要的就是心,因為生命的力量與記憶都是保存在心而非腦。

當感覺自己力量聚焦、凝聚在心輪後,有些人會感覺胸口熱熱的或電電麻麻的,這都是正常的能量反應,不用太過在意,所有能量反應只是路上風景,不須太過執著與在意,如果沒有感覺也沒有關係,每個人的感受原本就不同,縱使同一人、每一次靜心的感覺也可能不同,請記得你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獨特存在。另外,有少數人會感覺到胸悶、輕微刺痛或其他不適,這通常是過去心輪有受創的經驗,當能量在疏通與調整時會有的反應,此時只要盡量維持身體放鬆,持續進行我愛我在靜心的練習,一段時間後通常即能解除,此時也代表已修復、療癒或釋放某部分的細胞記憶。

如果感覺到情緒也是正常的過程之一,有人在練習時會忽然冒出悲傷、憤怒、痛苦……的負面感受,我們只須順著流走、順著感覺走,請勿壓抑感受,感受力對應心輪的力量,壓抑將使心的力量被抑制,在靜心過程中只有自己一人、不會傷害其他人,所以請誠實面對、支持自己的感受。同時,這也是很好的自我覺察時機,覺察我們對於各種情緒是否能平等對待,而非僅偏愛正面感受的部分,當我們抗拒接受負面感受,也代表某部分的自我正被抗拒接受,這樣的「我」便容易破碎與失去完整力量。

二、全身的力量往下沉《我在》

當第一個口訣與動作完成後(感覺意識聚焦在心後),就可以接著在心中念第二個口訣:「全身的力量往下沉」,然後進行第二個口訣的動作。想像自己的身體就像裝滿能量的容器,第二個動作就是運用想像力,將身體內的力量(能量)稠密的壓縮到整個骨盆腔。注意喔!是壓縮到到骨盆腔,不是壓縮到海底輪、更不是壓縮到丹田。骨盆腔就像一個大碗公一樣,當全身能量壓縮到這裡時,就像築高樓時打地基的動作一般,能幫助我們成為更有力量的人,在靈性的學習上也能更穩定而堅實。

當感覺自己力量下沉後,有些人會感覺下腹部或腰椎、尾椎熱熱的或電電麻麻的,這都是正常的能量反應,不用太過在意。一樣可能會有少數人感覺輕微刺痛或其他不適,這通常是過去海底輪有受創的經驗(有可能是子宮期創傷,或與母親關係的創痛),此時也是盡量維持身體放鬆,持續進行我愛我在靜心的練習,一段時間後通常即能解除,也代表已修復、療癒或釋放某部分對應的細胞記憶。

當感覺第二個口訣與動作完成後,就可以再接著回到第一個口訣(把意識放在心),如此循環、反覆練習這二個口訣,整個靜心過程中請盡量不要空白、停下來,反覆蓄積力道才能快速將開水沸騰。

■補充事項

當我們持續、專注的練習我愛我在靜心,第一至第四脈輪的力量會快速蓄積、轉化,亢達里尼的能量被喚醒,所以很多人在練習一段時間後會開始產生類似氣動的現象。

有人會感覺身體想往前或後仰、身體局部或整體顫動、晃動,或感覺身體想做其他動作,這都是很自然的過程,無須驚慌,因為當身體的自我療癒力甦醒,身體意識中心深知如何幫助自己調整、疏通,藉由某些動作幫助自己快速轉化,過程中只須順著流走,依順身體想要的動作,通常持續練習一段時間就會不同,不用特別驚慌,也不用特別執著一定要有氣動才好像比較深入,凡事自然、順勢而為即可。在身體氣動的過程中,我們依舊能保持自我覺察,觀看自己是否抵抗身體的智慧?是否對於未知之事感到恐懼?是否受他人恐懼的影響而無法做自己?

當靜心結束時,如果氣還在走,可能會感覺身體全部或局部暫時無法移動,這只是暫時現象,不用驚慌,請繼續保持靜心狀態,此時可以不用再重複二個口訣,只須專注在呼吸即可,當能量走完,自然身體就能動作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