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什麼是真正的「覺知」?|沈伶老師 #五次元覺知力 #拿回你的力量【影音+文字】

person foot on water

【影片文字內容】

第一個,你們認為什麼叫覺知?

其實我上課的方式是我喜歡大家要去思考問題,而不是像傳統的台灣的教育,是我講什麼、就接受什麼,因為當你沒有一個基礎的思考能力的時候,你到外面去接收到很多的思想、很多的說法,你就會很容易迷失掉。

所以我覺得,學生們的思考能力,是我很重視的部分,但思考要怎麼訓練?你必須要想過,比如說,你要想過你為什麼會做這件事情?你為什麼要做這個選擇?你為什麼要來上這個課?你為什麼要報名?你為什麼想要學覺知?你認為覺知是什麼?  

覺知課,不是一個很軟的課程,它是很硬的課程。 為什麼?

覺知課就像我們以前在求學階段的體育課,就像體育課,不是一個知識性的課程,我們所有知識今天就會講完,他沒有什麼內容,他就是練一直操作的東西。

為什麼要上課?就是我要幫你們看,你的覺知狀態多少?因為,很多同學都會在一個狀態,我以為我有覺知,但其實沒有,或者我以為我有很高的覺知,但其實不夠。

老師的責任就是:我在旁邊幫你們看,告訴你你現在是大概多少,那個數字都是參考值,是讓你大概知道夠不夠,你才知道要怎麼樣去調整?要不要去調整?怎麼樣去調整?

好,這是我們整個上課的過程會這樣。所以三堂課其實過得很快,上課根本不是重點的話,你們回家之後練習才是重點,就好像我今天教你怎麼打球,你會的沒有意義,我教你怎麼拿球拍、打羽毛球,沒有意義,重點是你要回家練,你才會進步。覺知完全就是這樣的概念。

為什麼要練覺知?這個是一定要去思考的問題。 之前有上過我課程的同學,我常會強調一個觀念是:能量都是跟隨意念走的

什麼是能量?我不是很喜歡把它講的太玄,我喜歡講生活化一點,那就是力量,能量就是力量。 什麼力量?

比如說,我們在生活中一定會遇到考驗,沒有人一帆風順,多少都會遇到一些挫折、痛苦、傷心難過、憤怒的事。 什麼樣的狀態,能讓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考驗?

人生有時是小小的風雨,有時會遇到大風大浪,當大風浪來臨時,你怎樣支持自己去度過這些考驗?而不會因為那些風雨,去扭曲自己、改變自己、委屈自己,然後讓自己變得不像自己,這就是靠「力量」。

我覺得「力量」是很重要的,你如何支持自己度過各種考驗。那「力量」是怎麼來的? 我說「能量會跟隨意念」,當你的意念都專注在外在,所謂「外在」就是「我」以外的部分,聽起來很簡單,對不對?

可是很多人還是會混淆,比如說,去接神佛、高靈、天使的訊息、跟指導靈、造物主連結,這是內還是外?這些都是「外」喔。

好,所以,當你的注意力在「內」,因為能量跟隨意念,我專注在我自己,就是我給我自己力量,當我專注在外在,我的能量就散到外在去。 所以,我們每天都在流失自己的能量,因為我們每天一早起床,都在注意外面的事情,對不對?

比如說,我們就開始滑手機,手機當然是「外」,然後注意家人、朋友在幹嘛?注意我的老板在說什麼?注意主管對我的感覺是什麼?注意賺多少錢?注意我今天花什麼錢?注意我想要吃什麼?想買什麼?上網購物……,這些全部是注意力在外的狀態。

當我們每天一直在注意外在的人事物,我們的力量就一直在流失,到最後,就是一個沒有力量的人。

所以你會發現,現在很多人只要遇到各種挫折,就一蹶不振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憂鬱症、躁鬱症的原因。當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持自己,就很容易因為一些打擊,變了一個樣子,所以「覺知」是最根本的東西。

但是,因為長久以來,我們都把注意力放在外面,所以很難改變,所以我為什麼說「覺知課」是很硬的課程,因為真的不是很容易練,不是像一般人以為的,我覺察自己就叫覺知,完全不是那樣的。

所以要來講進一步的概念,很多人會說什麼叫「覺知」?

很多人會說,我走在路上,難道我不知道我在走路嗎?我就是有覺知啊,因為我知道我在走路。可是請你從今天開始,一定要對「覺知」有正確認知,覺知不等於”知道”你在做什麼,覺知”不是”知道你在做什麼。

所以,我知道我在走路,我知道我在吃飯,那都”不是”覺知。那什麼叫「覺知」? 覺知是「感知」。感知,就是感受並知曉,所以”知道”只是其中一小塊而已。

大部分覺知的重點,都會在「感覺」,你有沒有感覺過你在走路?有沒有感覺過你在吃飯?有沒有感覺過你在呼吸?你有沒有感覺過你在喝水? 那是一個品味的狀態,就是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。

很多人會說「活在當下」,但一個沒有覺知的人,其實沒辦法真正的活在當下,因為並不是真正的去「感知」生命中的每一刻、每個狀態。 那「知道」與「感覺」差在哪裡?一個是用「腦」,一個是用「心」。

當我知道我在幹嘛,我知道我在講話,跟我現在感覺我正在說話,或者是你知道自己正在聽我講話,跟你感覺你用耳朵在聽我講話,這是不一樣的狀態。 一般人聽別人講話,都是知道而已,我知道我在聽,那不是感知,那不是覺知。覺知是「感覺」我正在聽,那個比較難,因為覺知初階是練基本的身體覺知,還沒有到聽覺覺知,身體覺知是最基本的。

一般人現在會覺得,好像分不出來什麼叫做「知道我在聽」跟「感知我在聽」,它其實是不一樣的。但沒關係,身體的覺知練好後,再來練「聽覺的覺知」,才會比較容易掌握。  

再來,為什麼要練覺知?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,是佛家會講「出離」,什麼叫出離?我簡單解釋一下,這其實不是宗教,但我借用它的說法。

大家都知道,我們總有一天會死,都知道,對不對?但是,有沒有迫切的去感知我們死亡的那一天,會是什麼狀態呢? 如果沒有的人,我建議要去試着感覺、想像,哪一天我死的時候,我對這世界有什麼樣的感覺?那是一個很好的、讓自己意識躍升的方法,死亡冥想其實很重要。 這為什麼跟覺知有關呢?

因為,你會發現面對很多考驗、面對很多人事物的時候,我們會有很多情緒、很多感受,其實是正常的,但重點在於,我們要如何不要讓那些負面感受、情緒困住我們,不要讓我們因此扭曲。

什麼是「扭曲」? 比如說,因為我很愛一個人,所以我全心全意付出、對他好,結果我被他背叛了,大部分的人就會怎樣?也許恨對方、傷害對方,但同時也在傷害自己,或者從此覺得,我下一段感情就不想再付出了,因為我害怕了,就沒辦法回到原本的狀態,那就是我說的「扭曲」。

因為我們受傷了,就扭曲了自己,不是原來的自己了。我們人生就在遭遇各種痛苦後,一步一步背離自己的心,這就是扭曲。 因為「覺知」只是一個部分,但其實如果有上《新靜心》的同學就會知道,整體的概念是,可能前階段要先「療癒」,療癒的重點是什麼?

因為我們遇到這麼多事情,已經扭曲了,我們必須要先去清理、釋放內心的負面感受。 清理負面感受之後,接下來很重要的是,你不能永遠只是把自己弄髒、然後洗澡,弄髒、洗澡,如果一直讓自己弄髒、洗澡、弄髒、洗澡,你會覺得每天都洗不完、療癒不完。

就像一個人的房子,如果都不會維護,每天都是東西亂丟、亂噴,他的房子永遠都是很髒的。所以重點是什麼?要知道怎樣維護住家乾淨,要知道怎麼收納、怎麼打掃,要知道怎麼維持。

「覺知」,就可以維持心靈在一個相對純淨的狀態,那其實就是一種「出離」。

因為當你能從心了解,這世界終究是一個幻象,終究是虛假的,你是不是跟這個世界自然而然有距離感,距離感就不會讓你在那些痛苦的情境中,極度的扭曲自己,痛苦的作用力就會減弱。 這是覺知很重要的功能,會產生出離感,自然而然的產生。

所以,「出離」不是勉強自己說一切如夢幻泡影,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假的,我們真的做的到嗎?今天有人在路上揍你一拳,你會不會生氣?會。今天如果你的老公、老婆跟別人跑了,你會不會生氣?會。 我怎麼有辦法因為如夢幻泡影,所以都沒有感覺、這些都是假的?

如果你只是勉強自己這些都是假的、我要沒有感覺,那是一個自欺欺人的狀態。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?出離,是需要”高度”去建立的。 比如說,在一樓看台北市,跟在101頂樓看台北市,看過去的視野、感受一定是不同的。

「覺知」就是在建立「內在的高度」。當你每天一直練覺知,就是在建立高度。 我每天都在練覺知,看來好像沒什麼,但它就像你每天搬一顆石頭回家一樣,那些石頭疊疊疊,365天每一天都在練覺知,那你的內在高度會有多少呢? 就可以變成一個塔了!

當你的內在高度越高,看世界的角度就不一樣,你自然而然就會「出離」。 因為,你就不會困在小小的格局裡面。所以,出離根本不是勉強自己、欺騙自己,說這些都假的、總有一天我會死,但是當下的情境,其實還是過不去。

出離,要靠覺知練出來的。

我先講簡單的拼圖,我們會先從「身體覺知」開始練。 所謂「身體覺知」就是身體的感知,為什麼要從身體開始練?因為是相對來說,最容易練的部分。大家知道我們分身心靈對不對? 我們跟哪個最近?我們跟「身體」最近,跟「心」都不一定近了,有時我們連自己真正的情緒都不一定掌握得了,那「靈」就不用說了。

所以,身體是最容易掌握的,一定要從身體開始練,拿回你跟自己的連結,跟自己身體的連結。 但身體覺知不是整個練,我希望大家有正確觀念,心靈的練習,某些是要切得細一點、練出來的效果才會好。

就比如說學游泳,一開始要手跟腳分開練,不可能全身一起練,一開始學的時候,要學好得先拆開來練。所以第一個要練腳的覺知,然後腳練上來,再練手的覺知,再來練全身移動的感知。

所以話說回來,腳的覺知練不起來的同學,有沒有辦法其他整個身體覺知練起來?不可能喔,這要先知道。 所以,腳的覺知是最重要的。有人光練腳的覺知,都能帶動很高的意識層次成長。不要小看腳的覺知。

然後,身體的覺知練完之後呢? 比如說,視覺的覺知、聽的覺知……,還有念頭的覺知,這些都是「內覺知」,就是我內在部分的感知,之後還有「外覺知」,好像有一個螢幕在看自己所有的言行舉止與思想,但是「外覺知」一定要從「內覺知」開始練,才有辦法練出真正的細致度,轉化才是比較深遠的。

上課練習的過程中,我會告訴你們覺知有多少,需要的時候我會量化,那不是分數,只是要讓你們參考。 比如說,你可能覺得自己有覺知,但如果我告訴你,你的腳底覺知只有20,20的意思是什麼? 20的注意力在內, 80在外,那就不是足夠的覺知。

上課時我會要求練到百分之百,為什麼?因為你回到生活中,一定會遞減,如果上課讓你練60%,回家就沒了,等一下下課,你出去走到捷運就沒了,都零了。 很多新同學都是零,沒有練過的人,力量還沒辦法續積起來,這就好像在練肌肉一樣,要用力、放鬆,用力、放鬆,而且用力可能要持續一段時間。

我們在練覺知時,就好像肌肉在用力的狀態,但你不用刻意放鬆啦,一下課你一定就放鬆了,因為過去平常我們都是鬆到零的狀態。 一般人都是注意力在外,所以都是覺知零。因為我常常要做這個研究,隨便在路上、捷運上、坐公車的人,大部分都是零,更不用講滑手機,滑手機幾乎都是零,因為你的注意力都在手機上,所以這個時候,是100在外、自己內在是0。

我們「容器冥想」一定要練的第一個動作,就是把你的注意力全部收進來,把所有散佚在外面的注意力,都收到你這個容器裡面,收到100之後,比如說要練腳底覺知,就會把這些在你容器裡面的注意力,壓縮到你的腳,然後用這樣品質的腳去感知,這是剛開始學很重要的入門動作。

覺知一開始很難練,你要怎麼幫助自己?就是少講話、少張開眼睛,可以幫助你盡量維持穩定度。

上課的時候,除了教怎麼樣練覺知外,很重要的是讓你在未來生活中,當失去覺知的時候,要有辦法能拉回來,但是這是最難的,因為很多人失去覺知後,就一直在無意識的狀態裡,很難回復了。

相關影音

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■覺醒四書■阿迪亞香提《受苦的力量》 讀書會精華分享part1|沈伶老師

阿迪亞香提《受苦的力量》20-21頁:
偉大的靈性導師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:「當你教一個小孩子一隻鳥叫做『鳥』時,那孩子就再也看不到鳥了。」

他們將會看到的就只是那個叫做”鳥”的詞語,他們將會看到和感覺到的只是那個詞語。

當他們仰望天空,看到一隻陌生的長有翅膀的生靈在飛翔時,他們將會忘記其中有著多麼偉大的奧秘,他們將忘記他們真的不知道那是什麼,他們將忘記那個在天空中飛翔的東西是超越任何詞語的,那是無限生命的一個表達。

這段精華分享,沈伶老師帶領學員更深入探討這些概念,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操作與落實,讓書本的閱讀更加落地,回歸生命本質的實踐。

★線上自由觀看課★
覺醒四書讀書會【第一本:受苦的力量】


詳情與報名|https://reurl.cc/2WzZNX

■沈伶老師■
一位從法律叛逃到心靈世界的律師
最新課程介紹|https://reurl.cc/j1QnoM
FB 粉絲專頁|https://reurl.cc/2Z6dvn
心靈旅程官網|https://angelovelynn.com

《財富豐盛吸引力》單書版
博客來 https://reurl.cc/Ok8pQX
金石堂 https://reurl.cc/vgjeQy
誠品 https://reurl.cc/EZMpWK
誠品蝦皮 https://reurl.cc/L7rd5a
Momo購物 https://reurl.cc/mvjGk9

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「覺知」嗎?|沈伶老師

很多學身心靈的朋友常把「覺知」掛在嘴上,

但我們是否真的明白什麼是「覺知」?

「覺知」並非僅止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

我們走在路上、滑著手機,

難道我們不知道自己在走路嗎?

但”知道自己在走路”,並非”覺知自己在走路”。

想知道什麼是真正的「覺知」?

想知道如何練習的朋友,看完整個影片,

也許就會有全然不同的理解喔!

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【學員分享】僻靜帶給我生活上的助益

分享人 | 桃園K小姐

    2022年1月2日僻靜下課後,很快地1月13日要到法院進行調解,和其他多數同學不一樣,我的學歷背景不是法律人。說認真地,面對未知的和解賠償金額,我好焦慮。

    但相較以前年少不懂支持自己的我,我已學了一年多的各種心靈技術,決定把這些技術應用在現實生活上。意識到焦慮後就在家裡大叫幾聲,我在內心告訴自己如果僻靜是補習,調解就是考試

    我在一張A4紙上寫上大大的紅字提示:保持覺知、深呼吸,將這張提醒擺在法庭的桌上,我當天的表現雖然偶有緊張,但沒有以前心跳飛快的恐慌,而且隨著調解時光的過去,我越來越淡定。

我感受到原來保持覺知可以讓自己心情鎮定,說該說的話、不說不該說的話,展現處事的智慧。越有覺知,力量就越多在自己身上。

    法官說我們沒請律師,叫我可憐對方,因為對方有花錢請律師出庭,我當下感受到欣喜和自信。因為我們省了律師費,而且調解結果還不差,事後經確認保險沒有理賠給我律師出庭費和寫狀費,所以練覺知是可以省錢的🤣(歪樓)

    也因為調解當天大爆痘再次感受到身體和心靈真的是交互影響,分不開的。

發佈日期: 1 則留言

一步一腳印,讓覺知練習引領我靠向真正的自己

分享者 | 劉逸培律師

什麼是覺知?猶記得參加沈伶老師107年12月底參加第一次的3日僻靜時,初次接觸覺知,那時聽老師講解「什麼是覺知」、「如何練身體覺知」,我傻呼呼地有聽沒有懂,對老師描述的內容充滿著許多問號,我只聽進練覺知就是把力量收回來自己心上,可以強化心想事成的力量,這誘因激發了我想繼續練習覺知。

《五次元覺知力》上課練習

那次跨年僻靜營中,沈伶老師除了教身體覺知外,還教進階的「念頭覺知」、「視覺覺知」等不同類型的覺知練習,當時我對最基礎的身體覺知還在一知半解的渾噩階段,聽到老師講念頭覺知和視覺覺知的練習技巧,除了更多問號外,還出現了驚嘆號,因為視覺覺知我怎麼看就都感覺一樣,老師描述那般狀態真是難以體會阿!

在什麼都不熟的狀態下,就依照老師建議,初學者就從最容易入門的身體覺知開始,而且從腳底部位開始練起。一來是因為身體是自己最能具體接觸感覺到的,而走路又是每天最頻繁的動作,所以先從藉由走路去感受自己腳步變化開始練腳底覺知。等腳底覺知練好的,再開始擴展練身體的其他部位。

初次練習腳底覺知時,心想就從過往最熟悉的運動經驗著手吧,就如同以前訓練體能和練瑜珈的經驗,試著把專注力放在要訓練的目標肌肉部位置,去感受肌肉運動過程中的變化,但很大不同的是,沈伶老師要求所有練習覺知的動作,全部都要放慢,從閉眼加上極緩慢的雙腳走路開始,這和往常多是跑跳快動作的運動相比,是有極大差異性,因此剛練習時非常不適應這種緩慢,身體雖然慢,但內心其實帶著焦躁、不耐感。

《五次元覺知力》手部覺知練習

猶記得參加僻靜營中,因為非常不習慣這種極緩慢速度動作,當下無法真得耐性去品味這種專注力,腦中只想著,還好只是在這3天練,結束後就解脫了!更對老師在僻靜營中分享「平日的洗澡時間是最好練習身體覺知的機會」的練習技巧,心中還覺得這根本是超人才做得到吧!

我也不知怎麼的,隨著參加過幾次靜心協會的大、小活動,開始比較習慣練身體覺知的慢速度,漸漸開始聽進老師的建議,讓自己持續在平時生活中練習覺知。

於是乎,從108年4月左右開啟自己一個月的密集練習腳底覺知期間,期許自己在這個月內保持每天下班回到住處後,撥出15至30分鐘去大樓中庭廣場或其他空間大的戶外廣場進行練習的習慣。 記得自己在那一個月密集練習期內,很有耐性地去拆解走路這個極為平常不過的動作,從抬起右腳到身體重心轉移到左腳,再隨著右腳抬起往前邁進並著地,感受身體重心再次轉換到右腳,這個平時只要花一兩秒就完成前進一步的動作,我用極緩滿的速度,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捉摸並感受身體更細微的變化。

為了讓自己更能深度專注感受,在當時環境空間的條件許可下,我會閉眼來進行慢動作練習,了解自己還是習慣性地容易被周遭吸引,所以透過閉眼進入黑暗中,幫助自己凝神聚焦在自己身上,而不被雙眼所視的外境影響,畢竟新手練習還是用最謙卑的態度,走好每個練習階段。

透過自己以這種方式,多次練習後,漸漸可以具體清晰地知道如何感受走路時身體發生的變化,隨著身體髖骨重心因為步伐前進位移,大腿和小腿肌肉的不同部位,同時間發生怎樣的不同拉長或收縮狀態。

《五次元覺知力》戶外練習

記得當我挑選在戶外做練習時,起初會很擔心自己閉眼又這麼緩慢行動,是會被旁人用異樣眼光看待,所以這也是個鍛鍊自己勇氣的機會,當你清楚明白知道自己想要得到怎樣的成果時,就比較不會害怕旁人異樣眼光,專心在當下進行自己個人的腳底覺知練習。而且,在我練習過程中,漸漸發現其實周遭的人眼中只會看見他們當下想要的看,不會有人用異樣眼光注意練習覺知的自己,現在想來,其實擔心遭旁人異樣看待,或許也是不夠認識自己而無妄的放大自己在別人眼中的重要性。

當持續練習約莫兩周左右,感覺自己可以用慢速度掌握走路前進的腳底覺知後,就大膽地加快速度,嘗試在較快速度中仍可以保有這樣的身體肌肉變化感知,但因為不熟,所以速度加快後,這種細微的腳部肌肉變化感知深度會大為減少,這時就又得回到極慢速度去練習腳底覺知。 也因為這種加快速度後,很快發現自己失去像慢動作行進時那般的感受身體肌肉變化精緻度,就又退回慢速練習原點的反覆迴圈模式過於頻繁,我當時常為此落淚及生氣,並且還會不自覺地貶抑自己,心中一直唸自己怎麼這麼笨!這階段老是感覺到挫敗及灰心,但是心中總有一股不要放棄的聲音,告訴自己「不放棄、繼續練就對了」,有發現自己覺知度掉下去反而是好事,失去身體覺察感受精緻度,沒關係啊,只要我再重新深呼吸,再回到慢動作的邁步練習節奏,覺知感受度細緻度就又會回復,只要不要放棄就好了!

沈伶老師建議的「用慢動作練習身體覺知」練習方式,聽來簡單,但要保持持續性的長時間練習,也非易事!

剛開始練身體覺知,所有動作都要比以往平時習慣的速度慢上2倍,而且並非僅是單純放慢動作,還需要同時間持續地專注感受要練習的身體部位是如何運作,這就是練習身體覺知入門時第一個會遇到的挑戰關卡:需要同時具備「感受力」、「高度專注力」,以及最關鍵的「耐性」!

因為這就是在學習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,完全感受自己,耐心地忍受比慣常速度更慢的行動模式,透過練習時間的堆疊去打破自己過往總是「把注意力放在身外周遭人事物」的舊有模式,經由這樣練習帶來驚覺自己是這麼關切外界,無形中默默地就把自己漠視了,而這種察覺就開始練習身體覺知的第一個好處!

在一個月密集練習期後,我變成將持續練習覺知的心念放在心中,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將覺知帶入正常生活模式中,縱使平日正常走路速度也要去感知自己的雙腳。

或許是這樣的練習,我的覺知感受力積沙成塔般的累積出穩定根基及厚度,而且意外發現,靜心時可以較快地很明顯感受到自己胸口中凝聚著一股沉穩的力量,或許這就是老師所謂的「內在意識凝聚力」吧!這種感受的變化性,真的無法用很具體的言語描述形容。

除此之外,也較以往更快察覺自己內在的真正情緒是如何。 就在1年多後再次參加僻靜營時,再次聽老師說明練習視覺覺知、說話覺知的方式,竟然意外地發現能在時做練習時,迅速抓到老師說的練習技巧,較能了解老師所形容的那種練習狀態,不再是鴨子聽雷的懵懂情形。

原來,把基礎的身體覺知練紮實,能夠帶來快速練起進階覺知的好處。 隨著把覺知帶入日常生活中的練習時間變久,無意間發現自己對周遭人事物的發生,比未練習覺知前具有較高的覺察力,可以確切地不靠他人就能在生活中看見生命的教導,比方說:上烘培課時煎餅皮時,看老師輕鬆自在示範那些自己以前有做過的斜面翻轉煎鍋動作,輪到自己親自翻鍋倒汁液時,卻無法勇敢大力率性將汁液噴入鍋中,煎出理想餅皮,試了10幾次依舊是相同毛病,頓時體悟「原來自己沒有認為的那樣勇敢!」

練習覺知就是條認識自己的旅程,每個人的旅程風景各異,縱使很多人走相同的路,但每個人眼中關切聚焦的風景未必相同,感受自然不同,所以我所分享的覺知練習心得,是我所經歷的點滴。

覺知的練習絕非粗略的捉摸老師所教導的技巧,或憑空揣摩他人分享的感受,那是需要自己親自花時間去練習、去經驗,才能細細體會練習過程中,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練習變化和感受。

從基礎的身體覺知開始練習,就是先練習讓自己把專注力回歸到自己身上,當你可以具體感知道自己的身體肌肉變化,就能更進一步去感知自己內在真實情緒,靠近自己的心,自然就能提高自我覺察力,在生活就能靠自己看見盲點。

最後,感謝過去那個曾經這麼辛勤練習腳底覺知的自己,期盼我的覺知練習心得,能給正在勤勞練習覺知的閱讀者那麼一點鼓勵,繼續不放棄的堅持下去,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!

《一日僻靜》動態覺知練習
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看見愛,永遠都來的及〔2020八日僻靜學員分享〕| 葉小姐


這次僻靜前,其實就有個感覺是最後一次。我也跟自己說,這次就當作是自己過去一整年在生活中的驗收。想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進步。

老樣子,僻靜前總是一堆事情等著爆炸,不過每一次的爆炸其實就是更認識自己的 黑暗面。也因為這樣才發現自己對這世界沒有愛、對自己沒有愛。每天過一天算一天,等著世界毀滅。不過在此之前,我以為這世界充滿愛。

第一天老師要我們寫上目標:找尋對愛的渴望。

因為回顧自己的生命、所有的經歷、痛苦,其實都是缺少愛。想要去掠奪、祈求別人的愛,讓自己感受到被愛。不過我不知道我這樣傷害了別人、也傷害了自己。

想到高我卡說過:如果把世界一分為二,怎麼看到真實的世界。

對我來說世界只有愛跟恨,因為小時候對原生家庭的創傷,媽媽把小時候的我關在外面,把東西往外丟並告訴我:你已經不是家人的人了!而我也把話聽到心裡了,所以我從高中就自願住宿,因為家裡沒有我的位置。

不過沒感受到愛就表示愛不存在嗎?長大後我拒絕感受媽媽的愛、朋友的愛、世界的愛,所以愛不存在。
原來是我拒絕感受,我想要繼續恨,證明我愛過他們,是他們把我拋下、大家都拋下我。

我知道我的愛是佔有、控制、嫉妒。因為我的注意力都在別人身上,注意別人怎麼傷害我、讓我傷心難過。我一直想要改變別人、改變這個世界,因為我現在很痛苦,所以他們得做點什麼,讓我不痛苦!
現在我還在找尋平衡點、還在學習怎麼愛自己、愛人。一直想到老師說的,距離是種美感。也許我們太親近了,而疏忽了界限,不過我也還在學習怎麼保持界限。以前總覺得自己很厲害,現在才發現我是那麽的不足、不穩定,第一次覺得這世界這麼大、路這麼長。

我願意試著學習相信愛、我願意重新愛自己、我願意勇敢做自己、我願意接納更多黑暗面的自己、我願意點亮我心中的光、而我也願意相信自己做得到。
我祝福自己,我愛你。

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【三日僻靜學員分享】第一次的僻靜營

分享人| Angel ( 2020 三日跨年僻靜學員 )

第一天的我帶著一顆忐忑的心情前往僻靜營,有趣的是,前一日媽媽突然開始擔心「為什麼不能用手機」這件事。

因為姊姊的過世,媽媽開始很焦慮並語重心長的說:「會不會是什麼密宗還是什麼奇怪的宗教?會不會有危險?我可不能再失去一個女兒。」經歷了一番溝通,終於我成功的前往僻靜營。

剛開始上課的時候,第一堂療癒課程對初次到來的我,真的覺得是一場震撼教育。

療癒是每天課程的第一步,剛開始時身邊的每個人開始哭,有人打地板,有人大吼大叫,這讓初學者的我非常的出戲,一直很想拿下眼罩看他們到底在幹嘛,而且非常困難進入冥想過程。

還有,一種有趣的想法 — 該不會被媽媽說中了,來了一個奇怪的宗教團體(笑)? 但在強迫自己專注之後,漸漸的看到了一些傷痛,不自主的就開始加入大吼大叫的行列。

這三天的療癒過程裡,我覺得對我的幫助其實很大,曾看過一本書寫到:「不管什麼樣的連結,最一開始都要與自己的父母連結,如果沒有與父母連結,很難與自己連結。」

當時的我也只是看,而不懂到底是什麼意思,直到第二天的療癒課程我才突然懂了,這次浮現在腦海的居然是我的父親,我對他從來都覺得是一種放棄狀態,不用去思考就覺得與我無關的人,但原來他的行為一直讓我處於一種很深的罪惡感中,因為他完全不顧他人感受,這樣的行為讓很小很小的我就意識「做自己」是傷害人的、是自私的,因為我就是這樣被傷害著,那我如何能這樣的傷害別人呢?

原來,我沒辦法做自己,在心中植入很深的信念而不自知。突然開始有點明白,原來身邊的這些狀態是為什麼……覺得氣姊姊自殺的自私、氣先生外遇是自私等等,一切的感受全部都可以連結起來。而這個「信念」,在接下來的每個靜心練習時,都會一直跑到我的腦海裡,不斷的重新組合,再深刻的感受。

終於我受不了跑去問老師,到底什麼是愛自己、做自己?我過去感受到做自己會傷害人,所以一直沒有辦法「做自己」。

老師很用心的在課堂上,用他的方式告訴我們一些話。以我的理解是說:

「每一段關係產生的事件,我們看起來是一種傷害,但事情都不只是一體兩面的。我們用社會給的價值觀在評價自己,但其實見山不是山,要把自己的視角拉遠、專注於背後帶來的課題,也許是要學習勇敢、學習放下或學習愛人等等這樣的課題。所以傷害其實就不再是傷害了,它就變成生命中的事件或提示。」

這個理解讓我突然感受到無比的舒服和感動。

而我自己去做一個假設,假設這個課題是我們在靈界就和靈魂溝通好的劇本,因為自己的靈魂要我去面對自我的課題,那是不是我又能更坦然的面對靈魂帶給我的考驗?我一直這樣思考著……

另外,靜心的過程中,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考驗,就是「覺知練習」。

第一天的我覺得大家好像喪屍,面無表情然後又不能講話,又更覺得可能真的來到什麼奇怪的宗教團體(笑) 。但想想既然來了就試著融入學習中。第一天的我完全不知道那是什麼,一開始聽到老師說可以「細緻到每一個腳趾都知道怎麼動」,第一天的我真的非常困惑,因為生活都要知道腳趾頭怎麼動到底要幹嘛?我非常的無法理解這是什麼感受。

到了第二天做覺知練習的時候,老師又講了一次差不多的話,但我這次多聽到了一些,就是「把力量往內,而不要往外」。第二天的我,一直在揣摩到底什麼是內、什麼是外的感覺。

直到眼睛的覺知練習,我開始覺得有一點差異。

「外」的意思其實是注意力在外,而「內」是感覺自己。所以我試著將注意力放在呼吸或是任何身體的其他地方,突然老師說:「Angel 有80%的專注力」。我好像開始有一點懂了,什麼是內、什麼是外,但很難持續這樣的專注力(因為前面的信念一直困擾著我,在每個專注的過程中,「它」就會出來困擾著我,所以突然不知道為什麼,我覺得很難過,無比的難受……)

到了第三天起床,我很深刻的問自己:到底什麼感覺是「覺知」?如果覺知只是把專注力放在身上、感受身體的感覺,那在走路時到底有什麼感覺?

我突然很想去外面走走,我很努力的把專注力​​放在腳上,突然有一種感覺……當腳被風吹過的時候,像是絲綢輕拂過身體。當面對陽光時,一開始刺刺的,慢慢地變成一種溫暖。

突然好像又有一點明白,其實就是一種專注於身體的感覺,是一種感覺身體的感覺,這個感覺好像就叫做「最基本的覺知」。

回到教室後,我開始問自己到底什麼是「我愛我在」的靜心,因為第一、二天,我一直把重點放在專注心臟的跳動,但我發覺這樣非常容易出戲,因為心跳很容易被呼吸淹沒,每當被淹沒,就會忘了專注。突然又聽到老師說:「可以想像有花在胸口」,我就很努力的去想一朵蓮花在胸口,但不知道為什麼很容易專注力模糊,一下花出現,一下花不見,一下又換了花。第三天我突然有一個想法,前一天的脈輪課程中,老師要我想像有一個圓形的光體,我就開始想像胸ロ上有一個圓體的球在身體繞,繞著繞著突然身體就開始有一種離心力,頭皮開始發麻,而且因為感到有趣,所以越來越可以專注於身體。

我覺得這次的僻靜讓我的收獲非常大,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最基本感知的感覺,但我想再用心感覺,一定會有答案。相信身體和心,自然的就會給我力量和能力,去理解與連結。